道安法师(312一385),常州扶柳(河北正宣)人,世家业儒,十二岁出家,天资聪敏,但以相貌黑丑被人们看不起,所以经常要他做些苦力劳动,可是他却十分卖力。
后来要求师父把经书给他看,师父就拿了一部长达一万言的佛经,要他念诵。想不到这位相貌不扬的道安法师,记忆力很强,就在一天的时间里,居然把长达一万言的一部佛经,背得熟透,而且一字不错。
师父大吃一惊,真是难得难得。通过这样的考验以后,终于改变了人们对他很轻慢的看法,认为是佛门的法器,为其传授比丘大戒。
后来遇见佛图澄法师,对他很欣赏。常代澄讲说,时人称赞“漆道人,惊四邻”。
东晋孝武太元四年(379)秦王苻坚以七万雄兵,攻克襄阳之后,高兴地说:我取得襄阳,最大的收获,就是得到道安法师一个人。还有习凿齿半个人,一共是一个半人。
可见道安法师的道德学问,甚为苻坚所敬仰。后来弘扬圣教,普利众生,跟他参学的门人,就有数千人之多。安师精通佛典,科判佛经为三分。
一、序分,二、正宗分,三、流通分。当时就有许多人对道安法师把佛经分为三分的见解,表示怀疑,诽谤为自作聪明,自持己见。后来印度有一部《亲光菩萨论》,翻译到中国来,打开一看,这部论里,居然也有三分的分,因此才相信安师智慧超胜,深契佛心,实在是有先知之明。
所以佛经的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三分的科判,是起始于道安法师,证实于亲光菩萨。大家都知道,我们出家人为什么都称释子呢?这就是道安法师肯定下来的。他根据印度佛教规定刹帝利(贵族)婆罗门(祭祀)、毗舍(工艺)、首陀罗四姓出家,统统都称为释子一说,判定中国的出家和尚一律姓释。
道安法师出世的时候,有一件稀奇的事,左边手有一块肉,高了起来,就像印子图一样,所以大家都叫他为印手菩萨。有一次安法师访向习凿齿,一见面回答说:“四海习凿齿。”这就是说在四海之内只有我习凿齿一人而已。
安师一听,心里就想,这个人确实傲气凌人。当习说请教法师法号,安法师有意识地回答一句:“弥天释道安。”就是说普天之下,只有一个专通三藏的道安。你大我比你更大。由于法师与习机锋相当,棋逢对手,机辩纵横,争论不休。但习凿齿只不过是一个世智辩聪,当然是比不上道安法师的妙观察智。古人说不打不相识,习凿齿就提出“芥子可纳须弥之山,毫端能现宝王之刹”,实在令人难以理解。
就是说微小的芥子为什么能纳须弥山呢?纤细的毫端为什么能现宝王之刹呢?道安法师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,随口就回答说:“听说你曾读过十三幢楼房的藏书。请问你的十三幢楼的藏书究竟放在什么地方?”习凿齿一触便悟,得大利益。
这就是佛教里《华严》事事无碍境界,是不可思议的法门,就譬喻我们拿一尺大的镜子,登上高山,向四方上下一照,所有的山河大地,草木丛林,统统都现在一尺的镜子之中!
习凿齿所开悟的就是重重无尽,法法圆融的道理。因此对道安法师心悦神服,甘拜下风。经过一场辩论,二人就互相尊敬,彼此结为方外之交,一僧一俗都为苻坚与人民所敬仰。